欧冠杯腾讯视频

欧冠杯腾讯视频

欧冠杯腾讯视频 - 产业信息门户

2013年贵州省水资源安全势态分析

    内容摘要:贵州省主要湖(库)水质状况并未得到有效控制,各年湖(库)水质波动较大,水质变化受到当年降水影响因素较大,丰水年水质较好而枯水年水质变差。

    1 和污染性缺水问题严重

    (1)主要河流水环境功能较差。多年来,贵州省不断实施环境污染治理,但水质并未得到明显改善,人口集中的城镇河段水质受到污染,难以满足工农业生产和居民生活对水资源增加的需求。从表1来看,2000-2011年期间,贵州全省监测的重要河流断面中优于或达到所在功能区水质标准的断面比例从54.7%上升到72.9%,12年间总计上升了18.2个百分点,但从2001-2009年的9年间,只上升了4.6个百分点,其中在2006年和2009年,还出现了比上年下降的情况。其中,达到Ⅰ-Ⅲ类水质的断面占所有监测断面的比例略有增长,从2000年的73%上升到2011年的75.3%,但分别在2001、2002、2005、2006年的4年,这一标准所占比例都低于上一年的水平,并且波动性较大。Ⅳ类水质断面占监测断面比例虽从2000年的17.2%下降到2011年的5.9%;但V类及以下水质监测断面却由2000年的9.8%上升到2009年的18.2%,上升了8.4个百分点。其中,V类及以下水质断面占监测断面比例在2002年、2005年和2006年分别达到38.4%、31.1%和31%。总体看来,贵州省从2000-2011年间,Ⅰ-Ⅲ类水质断面占监测断面比例变化不大,期间2001-2009年出现较大下降,Ⅳ类水质监测断面占总监测断面比例一尺处于下降,V类及以下水质断面占总监测断面比例在上升。说明贵州省主要河流环境功能仍然较差,水质改善任务较重(表1)。  

    (2)主要湖(库)水质状况不容乐观,波动性较大。对于云贵高原深水湖泊,其入湖支流水系普遍较多,而出流水系较少,致使湖泊换水周期较长,不利于污染物的排放[1]。因此,主要湖(库)水质变化也主要受到污染物排放量、污染治理程度影响。从贵州省主要湖(库)监测垂线水质情况来看(图1),达到功能区水质标准的监测垂线比例由2001年的26.1%下降到2007年的4%,期间2002-2004年出现短暂上升,而2011年上升到44%。尽管Ⅳ类及以下水质所占比重由2001年的74%下降到2011年的20%,但在不同年份水质状况非常不稳定,Ⅳ类及以下水质曾在2004年和2007年分别达到64%和84%。总体来看,贵州省主要湖(库)水质状况并未得到有效控制,各年湖(库)水质波动较大,水质变化受到当年降水影响因素较大,丰水年水质较好而枯水年水质变差。  

    2005-2009年,贵州省主要湖(库)监测垂线水质一直处于较差状态,到了2010年和2011年全省湖(库)水质略出现好转迹象,75%处于Ⅲ类及以上水质。2011年,25个监测垂线中,有11个基本达到规定类别,占总监测垂线数的44%;同时,还有5个监测点水质处于恶化当中(表2)。总体来看,贵州省主要湖(库)水质状况不容乐观,波动较大。因此,控制水质不稳定和不恶化是未来湖(库)水污染防治的重要任务。 

    分地区来看,遵义乌江水库、安顺虹山水库和贵阳市三大湖(库)多年来水质一直不达标。贵阳市的三大湖(库)在2005-2008年间,只有阿哈水库水质较好,保持在Ⅲ类水平,但2009年又下降到Ⅳ类。百花湖水质在2005-2007年较差,维持在Ⅳ类、V类和劣于V水平,而到了2008年和2009年,除了花桥监测点以外,其余监测点水质均达到Ⅲ类。红枫湖水质在2006年和2007年曾一度处于Ⅳ类和V类,到了2009年略有好转。贵阳市三个湖(库)中只有阿哈水库和红枫湖水库水质呈现出好转态势,而百花湖部分监测点水质开始好转而部分还处于恶化中。全省大部分湖(库)水体中总磷超标严重,水质稳定性较差。例如,红枫湖和百花湖的部分监测垂线从2006年和2007年的V类或劣于V,经过一年就达到Ⅲ类水质;乌江水库息烽河口和偏岩河口水质分别从2010年的V类和Ⅳ类上升为2011年的Ⅲ类和Ⅱ类,仅仅一年的时间就实现跨两个等级,其监测结果也值得质疑。由于城镇基础设施落后,威宁县城约三分之一的生产、生活污水未经处理直接排入草海,污染草海水体,造成了水体富营养化,且日趋严重[2]。威宁草海水质并未得到明显好转,大多数处于Ⅲ类和Ⅳ类标准,低于规定Ⅱ类标准。兴义万峰湖,水质多年维持在Ⅳ水平,在2011年达到规定的Ⅲ类水质。安顺虹山水库多年一直维持Ⅳ类水平,仍达不到Ⅲ类功能要求,而夜郎湖水质多年一尺维持达标。

    (3)主要城市地下水受到一定污染,水质状况较差。2009-2011年3年间,贵州省遭遇百年不遇的长期干旱,受此影响,地表水不能满足生产生活需求,加大了对地下水的抽采力度。全省地下水监测的5个地(市)中有4个出现地下水位下降;同时,受到喀斯特地质状况和排污量增加影响,部分受到污染水源容易渗透到地下,污染地下水源。从表3看出,2011年,贵州省5个地(市)监测点水质状况来看,处于优良和极差状况监测点所占比例不大,地下水质主要集中在好和较差两个等级。总体看,遵义和凯里两个市地下水质较好,分别有61.5%和53.8%监测点水质处于好的等级;贵阳市46个监测点中有30个即65.2%处于较差;安顺市52个监测点有23个即44.3%处于较差,1个处于极差;六盘水市25个监测点有9个即36%处于较差状况。贵州省主要城市地下水资源容易受到外界影响,地下水位下降和水质污染状况需要进一步遏制,否则直接威胁到地下水安全。  

    2 水、旱灾害交织频发,因灾损失较大

    解放初,贵州省较大旱灾平均3-5年发生1次,1972年以来每2年就有1次。而特大洪涝灾害,解放初大约6.5年发生1次,近20年来已是水、旱交织发生,频率加快,1991年和1995年就发生两起严重的洪涝灾害。据不完全统计,贵州省水、旱灾害交替不仅在年际上,而且在一年之中也很明显[3]。

    由表4看出,2002年至2008年的7年间,贵州省平均每年504万人因洪涝受灾,97人死亡,农作物受灾面积25.6万hm2,年均造成直接经济损失15.4亿元。其中,2002年,全省有770万人受洪灾,因灾死亡137人,造成直接经济损失19.4亿元。2007年,洪涝灾害损失最严重,因洪灾死亡119人,造成直接经济损失30.47亿元。而在洪涝灾害较轻的2003年和2006年,发生了较为严重的旱灾,是2002年-2008年7年中农作物受旱、受灾面积,受灾人口和经济损失最为严重的两年。2009年和2010年发生的历史上罕见的旱灾,2009年7月至2010年5月,贵州省遭受了百年不遇的特大旱灾,全省共有1869万人、受灾农作物84.8万hm2,695万人、504万头大牲畜因旱出现饮水困难,因灾直接经济损失达132亿元。

    据不完全统计,2009年9月至2010年4月,连续9个月的干旱,造成受灾总人口1664万人,485万人饮水困难;农作物受旱面积70.1万hm2、受灾面积49万hm2,绝收面积16.3万hm2,因灾造成直接经济损失23亿元,其中农业经济损失22.6亿元。[4]继2010年春季大旱之后,2011年再次发生1951年以来的最严重旱灾。2011年春到9月1日,全省88个县市区均遭受不同程度旱灾,2113.59万人受灾,饮水困难人口622.37万人,292.2万头大牲畜发生临时饮水困难;农作物受灾面积176.33万hm2,其中成灾面积106万hm2,绝收38万hm2[5]。

    3 水利基础建设滞后,工程性缺水突出

    贵州位于世界三大喀斯特区域之一的欧冠杯西南岩溶地区中心腹地,岩溶强烈发育,地质构造复杂,山高坡陡谷深,山体切割严重,造成地表漏水,水资源储存和利用困难。贵州水利建设大多数是20世纪50-60年代兴建的,普遍存在建设标准不高,配套设施不全,工程老化失修,调蓄能力差等问题[6]。贵州省已建成的17893处蓄水工程,其中有1896座水库,但99.9%都是小型水库,没有一座大型水库,其中中型水库仅34座,平均3个县(市)拥有一座中型水库,所有中小水库总蓄水量不到20亿m3。贵州省年降水量在850mm-1600mm之间,水资源蕴藏量十分丰富,人均占有水资源量比全国平均水平要高,但水利工程供水量仅为92亿m3,仅占全国的1.5%,人均供水量仅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59.2%[7]。长期以来贵州省大型水利建设滞后,水利设施功能差及防洪抗旱能力低,可利用的水资源与人口和城市分布、以及农业、工业分布不匹配。贵州省降水丰富,但降水资源时间分配不均,降雨季节与农作物需水季节极不匹配。夏秋季节降水多,75%的降水主要集中在每年的5-10月份,但需水量较少,降水多以暴雨形式流入江河,而冬春季节需水较多,但降水量较少。因此,全省水资源时间和空间有效调节能力不足,水资源总体开发利用率低。

版权提示:欧冠杯腾讯视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对有明确来源的内容注明出处。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稿酬或其它问题,烦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与您沟通处理。联系方式:tom@jinrilexiang.com、0794-86343812。

咨询热线

400-050-2271
0794-86343812